老北京的天棚,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 新要闻
北京章哥,房地产从业20年,通晓业内门道,我不做所谓的“专家”,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。
天棚鱼缸石榴树,先生肥狗胖丫头。所有北京人都知道这句话,但没几个见过“天棚”的。当然我也没见过,都只是听老人聊天说起,毕竟建筑业有很多的老“架子工”就是棚匠转行的。
【资料图】
天棚的作用一是遮阳,二是避雨,三是保暖,四是办事儿,五是仪式,六是广告,七是显摆,八是吃饱了撑的。这些功能是我总结的,欢迎指正,反正我也不改。
四合院天棚的主要作用就是遮阳,夏天搭上秋天拆。这种习俗是北京特有,工匠也是北京的最牛,所以有好几条胡同都用“棚行”命名。
但棚匠们挣的并不多,老板拿走了大头儿。底层工匠都自嘲是“走兽飞禽”,先是推着各种用具当走兽,然后再登高爬杆儿的当飞禽,很危险,摔了还得自认倒霉。“爬猴杆儿的”指的就是棚匠,算不上歧视也是一种调侃吧,形容他们手脚灵活。
工匠的技艺有多高呢?高到能去兼职踩高跷舞狮子,也就是需要掌握平衡和上蹿下跳的艺人。老舍先生的《四世同堂》里就描写了棚匠刘师傅,既会搭棚也会舞狮,所以才被冠晓禾惦记上了。
老北京天棚设计的很巧妙。首先是支柱少,除了周边的几根之外,中间完全没有,不妨碍在院子里活动。而且支柱还不许刨坑儿,也就是浮搭的,但要确保结实安全。
最神奇的各种天窗的设计,都能在下边用绳子控制卷起来和展开,中午全拉上遮阳,晚上展开看星星。也可以随着太阳运行而调节,西屋还可以单独设计防止西晒。总之就是你想到的老北京棚匠都想到了,还有很多是今天的北京人想不到的,人家也想到做到了。
避雨,这主要是买卖铺户的“布棚”。搭在门脸前面再刷上桐油,既遮阳也挡雨。传说王府井前门一带的铺户到了夏天全都搭布棚,相当于“千步廊”,顾客们大夏天的也不怕被晒着和淋着。
保暖指的是暖棚,也搭在四合院里。但这就需要全封闭了,可着檐儿搭,门窗都有,升上炉子就相当于现在的大棚。冬天专门为了过日子而这么搭棚的不多,很多是为了养花,再或者就是办事儿。
办事儿,红白喜事呗,红的喜棚,白的丧棚。然后什么满月、生日、升官的,都得搭棚摆席面,现在农村办事儿也叫“搭大棚”。但北京的棚子特殊,不仅有最简单的四柱棚子,还有四合院里的连角棚。
《骆驼祥子》里刘四爷办寿搭的就是暖棚,而且还是很高级的。四面要挂檐儿,柱子都要缠上红布。然后玻璃窗户玻璃格栅的都得有,门上更得挂彩。
丧棚据说是讲究更多,毕竟花钱也多,这我就不太懂了。但据说老北京的棚铺经常是挨着棺材铺杠房的和纸马店的,一条龙服务。
仪式,主要是官方的,各种庆典都得搭牌坊和彩楼。现在广东香港那边儿还有这风俗,记得成龙的电影,哪部我忘了,反正最后是牌楼倒下,他站在那儿没动也没被砸着,那就是纸牌楼。老北京主要是皇家仪式才有这排场,比如光绪大婚,整个紫禁城张灯结彩,搭了不知道多少牌楼,棚铺老板们都发了大财。
广告,指两种,一是商户普通的遮阳棚,但布上都要写着字号和经营项目,这就等于是招牌幌子了。然后更主要的是开张和搞活动,要在门口搭彩楼,动不动就好几层,既显眼也气派。
显摆,其实也是遮丑。比如光绪大婚的前几天,紫禁城太和门失火烧毁了,而这是皇后进门子必须走的正门,咋办?没办法,只能棚匠们上呗,几天时间搭出一个以假乱真的太和门,据说离远看连经常走的官员们都分辨不出来。还有前门楼子在庚子国乱时被毁,慈禧光绪回北京时也只好搭了个五牌楼,要不然太秃了不好看。
吃饱了撑的,那就是炫富呗,搭棚本来就是主要手段之一。你搭三层的彩楼那我就五层,你把院子包上,那我干脆搭满整条胡同,然后还得再弄个过街楼,就看谁有钱敢糟践。
……
很多人都说老北京的天棚是解放后消失的,其实也不全是,解放前就不多了。1937年北京沦陷之后,日寇马上就要求拆除所有的天棚,怕的是国军飞机扔炸弹,天棚太容易着火了。
然后过几年虽然说没太禁止,但老百姓穷了啊,也不敢招摇。所以除了权贵和汉奸,普通家庭也就不搭天棚了。棚铺棚匠们之所以还活的下去,主要就是靠婚丧嫁娶的席棚了。解放后是新式新办,搭棚的就越来越少,这些棚匠师傅们在1956年之后,大部分都转了行,多数都进了建筑业,脚手架的架子工,也算老本行。
还是红楼梦说得好啊:千里搭席棚,没有不散的宴席……
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,只有选对房、避开坑,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