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在线|孙会昌:蝉鸣引乡愁
■ 孙会昌(山东)
今天是8月15日,估计再有半月多的时日,今年的蝉声将会彻底的消失。这种小生物破土攀枝、脱壳羽化,雄蝉大力吟唱,以吸引雌蝉来交配产卵,通常又在8月中旬至9月始,再陆陆续续的死去,蝉鸣也随之而消失。
蝉,这只小动物的鸣叫声也是引发我“乡愁”不可或缺的好声音之一。
(资料图)
记得幼时,老家迎门墙北侧是一棵粗大的梧桐树,繁茂的树冠遮盖着大门屋顶和牛棚。八月节过后,我爬梯子到大门屋顶上去拿晒的大红枣吃,又沿墙头小必翼翼的挪到牛棚顶上,发现一只蠽蟟螝壳还紧紧地抓在梧桐树干上。任凭风吹雨打,它竟纹丝不动。我用手轻轻地摘取时,发现它锋利的小爪子已然深深的陷入树皮之中。现在想来,它必是忍受了“分娩”时的苦痛,为了安全起见,才如此下足了功夫。
是的,夏天到了,蝉声也就随之响起。蝉声对于本来就沉闷酷热的夏季来说,分明就是给人们带来一种鲜明乐感的律动,那脆快之音犹如响林箭一般,直穿林樾,“闹”中有“静”,正谓“蝉噪林逾静”也。
蝉,这只自然界的小灵物,在我的眼里,它就像不知疲倦的男高音歌唱家,又似不食人间烟火,只餐风饮露的高人。只要它一放开歌喉,双耳就必须跟着它走,它用自己高分贝的鸣叫,出奇制胜,勾人魂魄。正是因了蝉们的歌唱,才形成并完善了夏天的美学,丰富了夏季的内涵。
也有人说过,蝉儿是知性之物,我深以为然。今年刚过去的夏天里,我们诗社在玫瑰湖湿地公园里的树林中举行诗歌朗诵竞赛会,树林中的蝉儿显然也没有闲着,且鸣叫得更起劲、更欢快了,似乎是在为参加的竞赛者们助威呐喊。难怪,一位参赛者不无幽默地说:“这蝉鸣真是动听极了,刚才我还有些心情紧张,怕影响我的正常发挥,但听它们一朗诵,我不紧张了,也开始兴奋、充满激情了!”
蝉声,确实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和感染力。它能唤起我旧时的回忆,以致让我在阵阵的鸣叫声中被萌化、被安抚。也有人说,这是一种噪音,但是我听着树上的蝉鸣声,犹如听一场大型的夏秋歌唱会,蝉声通透有磁性,我爱听这自然界的天籁。
蝉声,可让我的心境变得豁然开朗。我只要是听到附近的树上有蝉鸣声,就会不自觉得放慢脚步,微阖双目聆听间还能回忆起蝉鸣与我幼时故乡夏天有关的一些事情。
我认为蝉声是动听的,然而,昨晚,当我读到明代瞿式耜的《和宋为溪十声韵》时,我不免为蝉鸣而报不平。瞿式耜言大自然最美的十种声音分别为:松声、涧声、琴声、鹤声、煎茶声、落棋声、夜蛩声、读书声、雨滴声和雪落声。虽然说,其中有些声音是有人参与的,但皆发乎于自然,与天籁无异。以上所述的十种妙音,固然是作者经过亲身体验而总结出来的审美经验,但我窃以为,蝉鸣声又何尝不是一种“妙音禅声”呢?
蝉声早已成为人们“托物言志”并加以咏叹之“物”了!蝉栖于高枝,餐风饮露,不食人间烟火,自属于清高一型,以此来喻赞品行之高洁者。
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。不堪玄鬓影,来对白头吟。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。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。”这首《在狱咏蝉》是“初唐四杰”之一骆宾王创作的咏物诗。此诗作于作者患难之中,情感充沛,取譬明切,用典自然,语意双关。全篇借蝉之高洁品行,寓情于物,以蝉比兴、寓己,寄托遥深,蝉人浑然一体,抒发了作者品行高洁却“遭时徽纆”的哀怨悲伤之情,表达了作者辨明无辜、昭雪沉冤之愿望。
由骆宾王此首诗中可以品出蝉声是凄凉、孤独的,是那份难以排遣的闲愁,是走过水深火热和泥泞沼泽后的寻寻觅觅和冷冷清清。须知道,蝉声是大自然灵秀纯美的精灵,多情婉约,最易触动人们的心底深处,引起情感上的共鸣,难怪蝉声寄托了文人墨客淡泊的心志和伤逝的心情。
唐朝虞世南的“垂缕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”将蝉声的认知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,不就是因为寄托着自己的所思、所寄吗?
包括蝉声在内的一些小动物的鸣叫之声是一种动态的美。它们既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推进城市绿化、打造宜居城市的一部分,也是城市之主客引发“乡愁”而不可或缺的好声音。
(图片来自网络)
作者介绍:孙会昌,男,济南市作协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齐鲁书画家协会理事(左笔),平阴县文化之星,十佳泉城学习之星,山东省百姓学习之星等。
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¤
【编辑制作:滑溜,本名刘健。憨派文学创始人,著有憨派文学奠基之作《滑溜》一书。《中国憨派文学》主编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。】
壹点号《中国憨派文学》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