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昨天下午举行防空警报试鸣 多系统融入 智能化走在全国前列【组图】|要闻速递
台海网5月11日讯(海峡导报记者朱黄郑丽金文/图)“呜-呜-呜”昨天下午3时,厦门举行防空警报试鸣暨人防演练,拉响全市300多台防空警报器,全城警钟长鸣,超60万人参与。
这是厦门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后,举行的首场大型人防演练。在集美区的演练主场,消防、电力、急救、燃气等数支人防专业队及多种专业设备,开展了重要目标防护与救援演练。
厦门从2001年起,每年5月10日进行全市防空警报试鸣。
(资料图)
大型人防演练多支人防专业队伍参与
防空警报试鸣分为预先警报、空袭警报、解除警报3种。预先警报信号为鸣36秒、停24秒,反复3遍,向人们发出预先提醒,有即将面临空袭的可能,做好防空袭准备;空袭警报信号为鸣6秒、停6秒,反复15遍,表示敌机已临近城市,空袭即将或已开始,需迅速掩蔽;解除警报信号,一长音,连续鸣3分钟,表示这一轮空袭暂时结束。
位于集美区的演练主场,集结了消防、电力、急救、燃气等数支人防专业队伍及多种专业设备,开展重要目标防护与救援演练。
下午3时,试鸣空袭警报信号。所有参与演练车辆和人员开始进场,依次开展作业。先是电信、移动、联通公司的应急通信保障车开始作业,对通讯进行保障;随后,专业人士搭建起写有“厦门市红十字会”标识的白色帐篷,以便及时收治伤员,旁边搭建起了用于物质保障的绿色帐篷。紧接着,水务专业队开始铺设临时管道,用于供水。
消防救援队使用云梯车等设备进行高空救援,及时救出“被困人员”。蓝天救援队利用专用设备将“伤员”安全转移到地面,并将“伤员”及时转入120急救车开展救治。
厦门市各区和大、中、小学校及部分党政机关、企业也举行了防空应急疏散演练。此外,厦门地铁也启动了车站及列车防空警报试鸣。
多系统接入预警平台智能化走在全国前列
厦门防空警报系统采取全市统控模式,智能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:警报控制指令由警报中央站统一发放,可有效保障全市警报终端同时鸣响。2001年11月25日,在改革开放以来举行的首次全市防空警报试鸣中,有87台防空警报器参加试鸣,今年则有300多台防空警报器参加演练。近20年来,厦门市持续推动防空警报系统更新换代,扩大警报音响覆盖率。如今,岛内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8%,岛外重要城镇达95%,超过国家规定要求。
此次防空警报试鸣,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地下与室内室外警报设备,实现警报全方位立体式覆盖,很好地解决地下空间与楼宇室内警报覆盖不足的问题,尤其是打通人防最后一公里,实现人防进千家万户,社区楼宇内外的警报发布,能够连接社区楼宇警报器、楼宇消防应急广播、楼宇对讲系统、社区多媒体屏、人防微宣站等设备,建立多系统、多网络融合接入的全时空城市综合预警平台。
人防演练年年开展,年年创新。今年3月上线的厦门人防导航平台在演练中“亮相”。市民打开“i厦门”登录“人防导航”,可借助“人防地图”迅速找到最近的人防工程。该平台设置预警报知、人防地图等功能,提供防空掩蔽指引,并整合应急避险、停车服务、避暑纳凉等便民功能应用,向市民提供防空掩蔽场所、859处应急避难场所和861处便民服务场所的导航服务。上线以来,平台单日最大访问量近15000次,各项便民服务功能得到市民好评。
厦门曾遭上百次空袭选择5月10日有深意
1938年5月10日,日本侵略者在海、空火力掩护下,强行侵占厦门,厦门由此沦陷长达7年之久。铭记历史,警钟长鸣,厦门2001年决定每年5月10日为防空警报试鸣日,随后写入《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》。
厦门历史上曾惨遭空袭轰炸,从抗战初期起,先后遭受了日军飞机、盟军(美军)飞机和国民党军飞机的轰炸。据不完全统计,共发生空袭153次,其中日军飞机和国民党军飞机投向厦门的炸弹达700余枚,炸死炸伤居民400多人。
惨痛的历史教训,告诉我们防空袭的重要性。随着人防工作的不断深化,以及人防与城市的融合发展,防空防灾正逐步一体化发展。在和平年代,当地震、暴雨、火灾等自然灾害来临时,防空警报、人防工程等人防设施可以在动员组织群众转移、实施抢险救灾、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。